生物識別是一項很有前途的生物技術,在市場上已經(jīng)有很多可行的系統(tǒng),但也有待于進一步的開發(fā)利用。從用于禁區(qū)內的授權出入、到在人群中鎖定罪犯等,都涉及到這一技術的市場應用和未來趨勢。
生物識別ABC
為什么要采用生物識別技術?基本上,安全、可統(tǒng)計性和方便是關鍵原因,這項技術可以保護重要的資料信息和物資財產(chǎn),提高保存記錄的安全性,減少有關密碼帶來的問題。
生物識別技術又分為兩種類型:動作型(behavioral)和生理統(tǒng)計型(physiological)。后者提供更高的準確性,更為可靠,往往也更貴,這也使得它更適合于高安全性的場合。但是,生物識別技術并不能100%準確,畢竟,生物識別技術只是安全解決方案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系統(tǒng)準確性被定義成三個等級,有錯誤的匹配(false matches),例如冒充進入;錯誤的不匹配(false non-matches),例如正確的使用者不被允許進入;最后是登記失?。╡nrollment failures),用戶無法在系統(tǒng)中注冊。
但當采用一種以上的生物識別技術時,系統(tǒng)的準確度就會顯著提高?!斑@樣,兩種技術加起來就可以確定并防止錯誤的拒絕和錯誤的接受?!?
市場細分
今天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如南美和以色列,數(shù)以萬計的生物識別設備已經(jīng)被應用,數(shù)百萬的人們在系統(tǒng)中注冊,生物識別技術不再只是尖端技術模式,而是切實可行的技術。
2003年,生物識別市場的規(guī)模達到7.19億美元,預計在未來5年內將達到46億美元。這些技術中,指紋識別技術占了這個“大餡餅”的最大一塊,占據(jù)了市場份額的48%,接下來是面部識別技術和中間軟件,各占12%,掌紋識別技術占11%,虹膜占9%,聲音識別占6%,簽名占2%。
而生物識別市場的大部分的收入是來自法律或民政部門要求的身份鑒定系統(tǒng)。
各種技術分析
指紋識別
服務于IT和個人電腦應用的較成熟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它強有力地結合了準確、快速和方便的性能,這使得它非常流行,也和智能卡技術一起越來越緊密地集成在一起。
指紋技術采用了“一對一”( one-to-one),也就是所謂的“one-to few”技術,它匹配了指紋的特征?,F(xiàn)在一些大公司開始在他們生產(chǎn)的手提電腦、手機和PDA中使用這一技術,如摩托羅拉、西門子、富士通和索尼。[nextpage]
面部識別
面部識別技術是唯一可以用于監(jiān)控的技術,但卻被人們認為不可靠,它在圖像不會受到光線等因素影響的穩(wěn)定場合中是最有效的。目前,它已經(jīng)從個別客戶和零售的方式,轉變到大范圍的 政府應用場合,如護照和駕駛員簽證中。
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它用的是二維,而不是三維技術。該技術的好處,也是它的反對者的論點,就是它是非接觸式的,這樣也增加了對入侵私人隱私的擔心。大多數(shù)機場也都選擇安裝這些技術,來篩選出恐怖分子和犯罪分子。在個人應用領域,面部識別更多地用于監(jiān)控娛樂場所、控制ATM機器的兌現(xiàn)情況等。
掌紋識別
但是,在人身安全應用領域,用的最為廣泛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掌紋識別技術。它在全球已經(jīng)有了不同的應用場所,例如,在Ben Gurion機場,用來鑒別頻繁的旅行者;在沃爾特迪斯尼世界公園,用來鑒別定期票的持有者;在銀行,控制進入數(shù)據(jù)中心的人員等。
虹膜識別
盡管不完美,虹膜識別技術仍是最精確的生物識別技術。但是,人們也認為它是最難接受的,因為在掃描使用者的眼睛時,會給使用者帶來不舒服的感覺。檢測設備如今越來越容易操作,但它們的準確度卻受到注冊設備質量的影響。
而盡管傳統(tǒng)上虹膜技術用于一些安全級別較高的領域,但現(xiàn)在也開始應用在其它一些范圍更廣的行業(yè)。這些安全級別較高的領域包括邊境出入和移民入境,例如在加拿大和巴基斯坦等。
其它技術
其它的生物識別技術,如聲音和簽名識別就用得較少一些。聲音識別技術更適合于那些已有電話的場所,例如,門禁和呼叫中心的鑒定,也可以用于識別某個被批捕的人是否真的在家。
另外,靜脈識別、嘴唇動作、步態(tài)和面部熱量掃描等,都是目前實驗室正在研制的生物識別技術。靜脈識別技術是利用手掌背部的靜脈紋理,來識別來訪的人。嘴唇運動要和面部及手部技術一起使用,依靠照相機來捕捉用戶說話時的圖像。
隱私:濫用還是保護?
生物識別技術的目的有兩個:它可以幫助打擊犯罪,例如識別小偷和騙子,以及確保只有那些可以訪問的人才能訪問。由于用戶本身是唯一的,這就能夠幫助限制對敏感信息的訪問。
另一方面,這種個人信息也可以用于推論,而不僅僅是最初的判斷,例如,跟蹤行為和聯(lián)系離散的數(shù)據(jù)。也有信息和個人隱私的考慮,反對者在面部監(jiān)控方面要求更多,因為法律執(zhí)行部門在識別和無疏忽的情況下可能使用這項識別技術。對個人隱私的威脅也是普遍的,因為使用生物識別技術存在基本的不方便,因此也經(jīng)常被人們認為是有害的。
不過,不是所有的生物識別技術都有被濫用的可能——只是有些技術比其它技術或多或少的可能而已。這依賴于某些因素,例如該技術是用來查證的,還是用來識別的,是公開的還是隱蔽的,或者是動作的還是生理的。但無論如何,生物識別技術正在成為當今人們每天生活中的一部分,從用于訪問計算機,到監(jiān)控擁擠的人群、繁忙的場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