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一天,清冷丹東。
一輛白色捷達撞人后逃逸,在經過近10個紅綠燈的違章逃竄后消失,丹東市剛建成的標清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尷尬不已,無一抓拍到有效影像。
丹東公安和交警部門排查一個多月,直到4年后的今天,這起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逃逸案因缺乏車牌信息,未能破獲。
類似遺憾此后則引起社會聚焦的高潮,在2013年3月的“長春盜嬰案”中,公眾對于視頻監(jiān)控失察的憤怒達到頂點:“被盜車輛車是看大門的老頭報警找到的,嫌犯是自首的,孩子被害地點是嫌犯自己指認的,監(jiān)控在哪里?”這讓出動8000名警力、連夜奮戰(zhàn)的公安隊伍顏面無光。
“而使用我們今天的系統(tǒng),可能是分分鐘就會找到線索。”丹東交警支隊的A處長回憶起4年前的情形,唏噓不已。
從擺設到斷案神器
帶給丹東的城市交通和治安管理帶來巨變的,是一套在2013年9月完成部署的智能交通系統(tǒng),涉及智能綜合指揮調度平臺、多功能智能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鶴大高速丹通段交通監(jiān)控系統(tǒng)等三個項目,將丹東市以四層布控牢牢防護起來。
在前端,1050臺圖像采集設備,有700多臺內置算法的高清一體化智能卡口、電子警察抓拍單元,部署于市內、高速、收費站、國省干道,以光纖連接到中心設備;1.5PB容量的IPSAN存儲可以將照片保存6個月,視頻保存15~30天;中心管理平臺統(tǒng)一以地圖作為窗口進行相應的功能和業(yè)務展示,單級平臺容納百億級數據量,查詢和統(tǒng)計能在3秒內返回,基于大數據的各項性能展示,同步可提供軌跡碰撞、擁堵分析等智能研判。
在這1050臺攝像機中拍照的時候就將圖像進行語義化和結構化,記錄下車型、顏色等過車信息。通俗說,除了存儲交通違章、記錄清晰街景事件外,這是一個可以從歷史存照中比照車牌信息,尋找犯罪嫌疑人信息,生成逃逸路徑分析、并進行布控指揮的智能交通系統(tǒng),完全按照交警應用業(yè)務配置,并同時具備公安實戰(zhàn)要求。
1個多月后,這套系統(tǒng)交出的答卷,讓使用部門自己也感到震驚:
查獲假牌、套牌出租車7臺,報廢車2臺;
查獲使用偽造、變造號牌車輛31臺,故意遮擋號牌車輛18臺;
提供線索破獲各類案件16起,其中殺人案1起,搶劫案1起,盜竊案5起,治安案件4起,交通事故逃逸案件4起,布控成功查獲刑事案件涉案車輛及人員1起;
為群眾找回失物14起,挽回直接經濟損失10余萬元,間接經濟損失千萬元。
社會反響強烈,市民叫好一片。
丹東市公安交通指揮中心主任張世偉評價:“眾多功能及超強實戰(zhàn)能力,排在全國的最前列,更在全國中小城市中處于絕對領先水平。”
正能量:感受“光榮的人民警察”
丹東每天生成300萬條過車圖片,目前整個系統(tǒng)過車圖片數量超過2億條,隨著時間的累計會更多。12月,正在開發(fā)的基于Hadoop大數據平臺的UniHadoop系統(tǒng)丹東試用,滿足30億條過車記錄的檢索、數據挖掘業(yè)務。
數據量雖然成倍增加,但查詢和統(tǒng)計時間仍為3秒。在這套系統(tǒng)部署之前,用戶在設定條件按下搜索后,要做的事情是出門抽一棵煙,之后回來看看是否有結果導出。
在11·14惡性重大事故逃逸案中,犯罪嫌疑人換了7、8輛車,最后拋車銷毀,但因系統(tǒng)準確從第一輛車就予鎖定、布控,僅5個小時就予告破抓獲。
在近期北京的一起套牌案件中,發(fā)現套牌車輛的伊蘭特的哥,使用最慘烈的撞擊方式逼停了“李鬼”;而在丹東,套牌案件已經輕松破獲近50起,丹東交警陳列出大量“李逵”“李鬼”的合照,一件嚴峻的社會問題在這里反而頗具喜感,從發(fā)現線索到布控抓捕一氣呵成。
“只要是丟車案件,丹東市內90%以上都能找回。”丹東交警支隊的A處長輕輕袒露自信。讓他更感興奮的,還并非惡性案件的破獲,而是幫助普通老百姓尋物的事件。
“一個女孩把學歷證書、單位證明全部落在出租車上,而這就是報考的最后一天。她11:30找到我們,13:10找到出租,13:30拿回資料去報名。”他眼角有些濕潤,“女孩千恩萬謝,讓我感到作為一名警察的光榮。”
在今天的丹東,無論兇殺案、撞人逃逸,搭配幫助市民尋物,只要涉車必抓正著。
智能交通:開啟視頻大數據金礦
“沒有想到是丹東走在了全國最前列,邊疆地區(qū)超過一線大城市。”宇視智能交通產品總監(jiān)孫加君感慨說。丹東工程的實施,也創(chuàng)下了宇視之最:公司全力撲上,從3月項目開始實施,1000余套設備規(guī)模雖大,但在6月即搭建完畢,這比業(yè)界通常的實施效率快了一倍以上。
他總結丹東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三大技術核心:
1)UniHadoop大數據業(yè)務平臺:在數十億級別的過車信息中做數據挖掘,架構簡潔,沒有大量服務器堆砌——僅用5臺,同類平臺則超過20臺);
2)硬件產品的提升:在不同復雜光照條件下,智能卡口和電警對目標最高的捕獲率。智能交通畢竟是為了規(guī)范駕車行為,減少交通事故,最高的捕獲率顯然是必不可少;
3)車輛智能算法優(yōu)化:最初的測試并不理想,但是研發(fā)第二天即開會決定展開大會戰(zhàn),通過現場海量視頻的算法優(yōu)化和持續(xù)算法學習,3個月后達到業(yè)界第一的水平。
孫加君把這歸納為“大數據時代的智能交通解決方案”,這個因海量視頻和圖片資料堆砌出來的大數據,是真正的數據結構化,甚至是走在IT概念前面的云計算。
整個項目的交付結果,超出包括用戶、渠道所有參與角色的最好預期,人人均感滿意。從建設規(guī)模、交付速度、使用效果等多角度來衡量,丹東案例堪稱完美。
讓宇視總裁張鵬國欣慰的是,這個讓他一度壓陣的項目挑戰(zhàn),考驗了宇視的架構和產品,使研發(fā)明確了自信方向,鍛煉出安防業(yè)界最強大的售前隊伍,積累了大量智能交通項目經驗,取得了用戶的高度信任和贊譽,刺激了市場的熱情。
演變:貓鼠的尋獵游戲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當執(zhí)法部門掌握了保持跨代的科技系統(tǒng),這場對決的當前階段,就多少形同貓鼠的尋獵游戲。
丹東交警使用智能交通系統(tǒng)破獲的案例,每天都在增加:
一輛套牌日產騏達,在過兩個紅綠燈處監(jiān)控留下的影像顯示,它接連更換了兩套牌照。最終,丹東交警利用500萬像素的宇視電警(一種可以記錄判斷違章信息的攝像機)攝下的清晰影像,從歷史數據中識別并自動匹配,這輛騏達的真實牌照號碼現形。
高速公路收費處的大貨車集體闖桿,99%的情形為懸掛假牌照。而丹東從高速下來到主干道的5公里路段,已經實現了視頻監(jiān)控無縫覆蓋……交警支隊的T處長眼中閃過一道精芒,在丹東2013年冬天的第一個雪夜,他的小組已經開始系統(tǒng)收集肇事大貨車的信息。
智能交通系統(tǒng)真正的主業(yè),違章車輛抓拍、視頻流量采集一樣也沒有落下:規(guī)范駕車行為、降低交通事故、提高出行效率。而且,幾乎所有令社會聚焦的棘手問題,都開始在這套系統(tǒng)上嘗試解決方案。丹東交警正在延續(xù)尋獵的快感,這種技術領先讓斷案倍感自信、也更加符合證據收集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