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次聽到“物聯網”這個名詞時,不少人會以為說者口誤。而現在,物聯網這一新生事物正向我們走來。
據專家介紹,物聯網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被提出了,定義也很簡單————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以便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其實質是利用RFID等識別技術,通過互聯網實現物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也就是說,物聯網將以RFID系統為基礎,結合已有的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中間件技術等,構筑一個由大量聯網的閱讀器和無數移動的電子標簽組成的網絡,讓人和物品以及物品之間能夠彼此進行交流。
毋庸置疑,RFID電子標簽是物聯網中異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正是它使得物品能夠“開口說話”。在物聯網的構想中,RFID標簽中存儲著規(guī)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過無線數據通信網絡把它們自動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統,實現物品的識別,進而通過開放性的計算機網絡實現信息交換和共享,實現對物品的透明管理。
很多專家斷言,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yè)浪潮。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yè)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yè)務之比將達到30∶1,僅僅是在智能電網和機場防入侵系統方面的市場就達上千億美元。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信息技術產業(yè)。
坐在辦公室里,你就可以通過網絡遙控打開家里的窗戶透氣,還可以在到家之前就操作電飯鍋煮飯,查看家中的寵物;當然,醫(yī)院也可以通過網絡隨時監(jiān)控你的健康情況,并隨時提醒你及時就醫(yī);工廠可以隨時統計它的原料、庫存、銷售等信息……
這就是物聯網將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一些改變,當然這些僅僅是滄海一粟,它的應用還將遍及智能交通、環(huán)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yè)監(jiān)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等各個領域。
總之,通過物聯網,人類就能以更加精細和動態(tài)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達到“智慧”狀態(tài),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當這個網絡真正架構起來以后,人們就擁有了通過虛擬網絡控制現實世界的“遙控器”,我們的生活、工作方式乃至娛樂、教育、社交等方方面面都將以嶄新的方式進行。
在世界各國,物聯網目前還處在研究和示范應用階段,一些關鍵技術還在研發(fā)過程中。目前,主要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環(huán)境監(jiān)測、綠色農業(yè)和工業(yè)監(jiān)測等行業(yè)應用,針對家庭的還僅限于健康監(jiān)測和智能家居等方面。
相關專家認為,實現物聯網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自我突破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這個過程剛開始肯定會遇到阻力和困難,但只要堅定不移地去創(chuàng)新、實踐,就會迎來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在這個全新產業(yè)中,我國的技術研發(fā)水平處于世界前列,具有很強的影響力。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即物聯網)研究,與發(fā)達國家同步。該院組成了2000多人的團隊,先后投入數億元,在無線智能傳感器網絡通信技術、微型傳感器、傳感器終端機、移動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目前已擁有從材料、技術、器件、系統到網絡的完整產業(yè)鏈。在世界傳感網領域,我國與德國、美國、韓國一起,成為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國之一。
我國在物聯網領域占得先機,不僅僅體現在技術上的領先,更在于我國是世界上少數能實現產業(yè)化的國家之一。2009年,中科院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fā)中心的傳感器產品,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和上海世博會被成功應用,首批價值1500萬元的傳感安全防護設備銷售成功。這套設備由10萬個微小的傳感器組成,分布在浦東機場墻頭、墻角、墻面和周圍的道路上,能根據聲音、圖像、震動頻率等信息對安全情況做出分析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