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互聯網業(yè)務的發(fā)展和各種信息業(yè)務的發(fā)展,“互聯網+”是各行業(yè)內生發(fā)展的需求。作為一個網絡設施提供商,此時更需首先確認我們重新出發(fā)的基石,明白我們站在一個什么樣的出發(fā)點上。有幾個問題,我們一直在思考:從哪里出發(fā)才能重新構建我們信息服務的能力?未來的網絡會怎么變化?“管、端、云”能描述未來網絡的架構嗎?面臨網絡的變化我們在哪些方面要現在做準備?我們需不需要站在網絡提供商的角度提出新時代的云網絡理念?以下是一點總結和分享。
業(yè)務和網絡的問題
目前隨著互聯網寬帶業(yè)務的迅猛增長,國內通過IDC流量占比越來越高,目前為30%~40%,很快就要超過50%,未來可能達到80%。主要是由上網流量增加導致,尤其以視頻業(yè)務為主。
另外根據Ovum的數據,從2013年到2019年,全球電信運營商CSP的資本支出平均每年只有1%的增長,而互聯網內容提供商ICP的資本支出每年的增長率約為17%,ICPs對行業(yè)的影響力也將越來越大,2015年互聯網內容提供商資本開支達到670億美元,占通信服務供應商資本開支的 20%,而2011年該比例僅為10%。這些投資的重點在于數據中心相關的產品和技術。
市場調研機構IDC公司的數據顯示,全球2015年云計算基礎設施支出(服務器、存儲陣列和網絡交換機)將增長26.4%,達334億美元。其中,私有云基礎設施支出將增長16.8%;公有云基礎設施支出將繼續(xù)超過私有云,預計增長32.2%,達到217億美元。
這就引出兩個問題,一個是數據中心如何提升業(yè)務的部署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另一個就是網絡如何能迅速和彈性地適應業(yè)務的發(fā)展。目前對于前一個問題,業(yè)界討論得比較多,也有較為成功的實例。對于第二個問題,則還處于積極的探索之中。
目前,運營商業(yè)務系統(tǒng)的建設主要分為底層公共平臺的軟硬件集成,以及上層業(yè)務軟件的邏輯實現和流程梳理。底層公共平臺不僅包含主機、網絡交換和存儲等基礎設施,還包括數據庫子系統(tǒng)、中間件子系統(tǒng)、存儲共享子系統(tǒng)等支撐平臺,不同的設備、不同的平臺都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同時上層應用的接口和流程更是紛繁復雜。如果依舊采用原有的獨立部署系統(tǒng),業(yè)務之間的互聯互通與管理將相當煩瑣,周期很長,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互聯網和OTT業(yè)務的發(fā)展需要。
根據中國電信韋樂平專家的分析認為,目前運營商網絡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結構不合理:現在網絡架構還主要是以支撐電話的架構在支撐數據流量,主要網絡資源不在以IDC為中心的業(yè)務周圍。
2.新業(yè)務部署困難:對于底層的傳輸網絡,一級干線和二級干線是分離的,部署一個新業(yè)務的配置,往往需要完成多次人工的配置,無法支撐互聯網的發(fā)展。
3.網絡過于復雜:在網設施種類、類型、數量極其復雜龐大,這些設備都是專用化的設備,運維和管理越來越復雜。
4.資源利用率很低: 由于業(yè)務和設備是緊密耦合的,大量的設備處于利用不足的狀況,并且和供應商綁定,難以綜合利用。
所以未來的網絡變革應該向著如下的一個方向進行,即:實現從“互聯網應用被動適應網絡”向“網絡主動、快速、靈活適應互聯網應用”的根本性轉變。網絡資源的部署打破行政管理體制和傳統(tǒng)組網思路的制約,實現以IDC為核心的新格局。
未來網絡架構
針對以上狀況,業(yè)界對未來網絡的架構開展了積極的探索。歸結起來未來網絡要向以下幾個方面發(fā)展:減少網絡層次,使底層的資源能直接面對上層的應用;減少控制面,要實現底層硬件的標準化,上層的功能盡量用軟件來實現;資源統(tǒng)一的部署和配置,實現端到端的運營,這個集約要向全網發(fā)展;網絡資源彈性可伸縮開放,能夠主動適應上層應用的變化。目前,各標準組織提出了幾種互有交集、互為補充的面向未來網絡的架構:ONF的SDN、ETSI的NFV、MEF的 LSO。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補充和對應關系:
SDN結合了快速、高效、基于包的本地決策機制和整體的基于流的集中控制決策機制,是比較理想的架構。重點實現了三個方面的功能:控制與轉發(fā)分離,邏輯集中控制,網絡資源能力開放。這樣使得它具備了網絡層面的意義。而NFV則通過通用化、IT化的硬件資源層,統(tǒng)一的、云化的虛擬資源層以及虛擬化網元功能層具備了網元層面的意義,同時引入MANO的概念使得未來網絡可以和現有的OSS/BSS實現協調。而MEF組織提出的LSO是主要針對SDN和 NFV架構的缺點來設計的。LSO考慮了完成跨越混合網絡基礎設施的端到端的業(yè)務管理,但需要在OSS和NFV MANO之上架構的服務。
國內外SDN/NFV的進展狀態(tài)
國外運營商狀況
國際上,包括AT&T、NTT、澳大利亞電信、西班牙電信等行業(yè)的引領者,已經在SDN/NFV部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其中2013年9月,AT&T推出的Domain 2.0計劃,已經成為行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Domain 2.0旨在通過SDN/NFV技術將網絡基礎設施從以硬件為中心向以軟件為中心轉變,實現基于云架構的開放網絡。在此基礎上,AT&T又推出了基于Domain 2.0計劃的用戶定義網絡云(User-Defined Network Cloud)愿景,其目標是在2020年將75%的網元納入新的架構。
Domain 2.0是一個包括內部和外部變革的計劃,使AT&T的網絡服務和基礎設施,能像一個云數據中心一樣被利用、配置和編排。Domain 2.0不僅僅是網絡或服務架構,也是一種商業(yè)模式,它將構筑供應商和新的軟件生態(tài)系統(tǒng),使得網絡基礎設施更靈活、成本有效,同時支持傳統(tǒng)的網絡服務和和云計算環(huán)境中的租戶應用。
Domain 2.0本質上是以SDN/NFV為架構藍本的,目前已經支持很多SDN的能力和在SDN機構框架下的獨立定義的私有機制。AT&T 預測SDN有很多的應用案例,也提供了很多潛在的應用場景,大致集中在以下方面。
為數據中心和NFV基礎設施創(chuàng)造靈活架構:簡化CPE;多業(yè)務接入網絡;虛擬接入網絡;用戶控制的城域網絡;傳輸控制平面;提升現有核心網的能力;多網絡控制平面;簡化物聯網。
國內運營商狀況
我國的運營商緊跟未來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在SDN/NFV方面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其中三大運營商根據自身的業(yè)務特點,提出了各自的發(fā)展戰(zhàn)略。概括起來從事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發(fā)起和成立Openstack組織,面向NFV的實踐,推動標準化工作。
2.對與傳統(tǒng)網絡共存性、控制器、業(yè)務鏈、MANO以及網絡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開展試驗室測試、現場試驗,推動相關設備及軟件的成熟和產業(yè)鏈的發(fā)展。
3.開展移動核心網的測試,和現有的系統(tǒng)進行對接,實現端到端的業(yè)務打通。
4.和合作伙伴一起探索SDN/NFV在IP骨干網、城域網、數據中心網絡、傳送網、移動核心網和IMS等場景中的應用。
5.開展物聯網的應用試點和驗證。對于家庭網關和企業(yè)網關系的虛擬化,已經制訂了相關的標準,開展了相關的測試。
對于云網絡
我們要關注的問題
要重新認識軟件的架構問題
未來網絡核心是硬件的標準化和上層功能的軟件化,這個標準化前期是設備級別的,后期是模塊和器件級別的。對未來軟件的認識,不能停留在軟件為硬件服務的層面,事實上隨著網絡的軟化和開放,軟件本身應該有新的獨立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不能混淆了云環(huán)境中應用部署的靈活性和軟件本身可伸縮性架構的關系。在云環(huán)境中的基礎設施上部署應用,就能夠隱性地獲得資源擴展的靈活性,而應用程序的可伸縮性是由它的架構所決定的。僅僅將應用遷移到云服務并不總是能夠確保它的可伸縮性。所以未來控制和應用軟件的架構決定了未來網絡的走向。
要重新認識云和網的一體化
未來的網絡架構是一個開放的云網絡架構,網絡作為一個整體向外提供服務,這必然涉及計算資源和網絡資源在更大范圍的結合,才能真正對用戶實現端到端業(yè)務的無障礙提供。這必然將傳送網絡的SDN和數據中心的云網絡操作系統(tǒng)緊密聯系起來。這不僅僅在數據中心結合,還需要結合從核心網絡到傳輸、接入和終端網絡,這樣才能將網絡作為一種開放的資源提供給用戶。
目前業(yè)界在傳輸網SDN上的工作集中在Openflow的光特性的擴展研究, SDN控制器是獨立的,和云操作系統(tǒng)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而數據中心的SDN控制,主要體現在數據中心內部虛擬交換設備的控制,以及數據中心之間的大二層網絡的構建之上。事實上隨著云計算業(yè)務的行業(yè)和用戶范圍的擴展,基于核心網絡、傳輸網,接入和終端網絡都應該通過編排系統(tǒng)統(tǒng)一在數據中的云操作系統(tǒng)的管理和調度之下,才能真正形成業(yè)務的端到端按需快速部署。
要充分認識網絡所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
對于目前疊加在傳輸網絡上的業(yè)務網絡,需要讓其具備整體網絡資源的識別能力。根據Cisco的預測,未來在線視頻流量會占據互聯網90%的流量。而視頻重復傳輸的問題嚴重,如優(yōu)酷2011年播放量過億次的電視劇有30部,視頻傳輸是主要矛盾。我們在“提速、降費”的大的指導思想下,優(yōu)化流量分配,優(yōu)化內容分配系統(tǒng)的效果應該好于簡單地大量敷設光纖。對于CDN,討論比較多的是如何虛擬化的問題,事實上虛擬化不能從本質上解決端到端視頻質量問題。這是因為目前CDN系統(tǒng)都是依賴基于DNS的重定向機制, CDN系統(tǒng)沒有整體網絡資源的識別能力,對持續(xù)時間長、大流量的VOD流的轉移,很難采用DNS方法重定向。所以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端到端QoS質量。在未來應該和SDN網絡控制能力結合起來,CDN的策略可以通過應用接口提供給SDN控制器,利用SDN對全局網絡資源的掌握和控制能力,實現網絡資源的合理調用。
大數據平臺能力要成為網絡能力的一部分
大數據分析系統(tǒng)在網絡中的應用在智能管道的討論中曾被很鮮明地提出來,但隨著SDN架構的提出,這兩年有所淡化。其實,在SDN/NFV的框架中,如何收集底層網絡狀況,如何動態(tài)調控資源,如何通過對流量數據的分析制定網絡策略,如何關聯不同層面的數據形成運營策略,是未來云網絡滿足用戶需求的基本出發(fā)點。所以我們認為未來的云網絡必須有大數據平臺來提供支持,要作為重要的網絡能力。通過終端、網絡節(jié)點、流量匯聚出口實現數據收集,通過DPI實現多維感知,通過大數據平臺實現底層和表層數據的關聯分析,其結果可以通過API接口提供給SDN控制器作為網絡資源調配的策略依據,同時也可以通過BSS運營系統(tǒng)來實現運營策略。其中新增加的內容,還需擴展到虛擬設施的狀態(tài)數據收集和分析。
要重新界定網絡的概念并提出新的網絡框架
“管、端、云”是一個時期內里程碑式的概念,非常精練地抽象出整個網絡體系的架構,但是在網絡轉型的新形勢下,我們認為尚不能完全描述未來網絡的狀況。
總結起來,“管、端、云”的概念有幾個問題是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沒有充分考慮到的:
云計算資源作為網絡的整體服務來考慮;網絡虛擬化對未來的深刻影響;終端作為服務提供點對全網資源分配的影響; 整個IT和CT的融合的大云網絡結構。
目前正是一個網絡重新架構的重要時機,我們認為基于下圖中描述的“云網絡”可能更符合未來網絡發(fā)展的趨勢。